logo
楼市资讯

《人生七年》:除了父母的阶层,还有什么在决定命运?

发布日期2020年02月28日
来源西瓜说房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创业史》


今天,西瓜君想给大家推荐一部“永远无法复制的”影片:《人生七年》。


纪录片简介: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开始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这部纪录片记录到了他们56岁那年的大半人生。


一部纪录片里,演绎了人生百态,揭示了“命运”的一角面纱。

看完这部影片你会发现一个残酷的社会真相:

富人孩子仍是富人,穷人孩子仍是穷人。

唯一突破自己阶层的孩子,是依靠“教育”的力量。


下面请欣赏一段三分钟的片段剪辑:


如今综艺节目里,"真人秀"盛行。

真人秀吸引人的原因,就在于“真实”。

看多了“宫斗剧”、“古装戏”;“现场直播”、“没有剧本”的真人秀,更贴近我们的生活。


然而,再真实的真人秀,也终究是精心设计的虚拟场景。


真实的人生,比电视里呈现的更残酷。


耗费半个世纪取材、拍摄、制作,

这部纪录片的价值,就在于通过记录14个孩子的人生轨迹,管中窥豹,呈现了英国社会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

60年代到90年代的英国,社会福利和教育水平都在逐渐改善,然而阶层文化在英国根深蒂固。

“教育公平”,即便在英国也只是传说。

任何人都拥有向申请就读剑桥大学大权力,

但是“教育资源”和“成长环境”这两道门槛,早已在这些孩子成长过程中,就把一些人拒之门外。



这部影片为我们揭示了三个残酷的事实:

1.阶层壁垒的确存在,眼界和视野将决定格局

2.教育是家庭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3.决定命运的关键:教育

回到现实,在北京,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最主要途径就是:“买学区房”。房产紧密的和教育资源捆绑在一起的情况下,很多家长不得不为孩子的教育斥巨资购买居住起来往往不那么舒适的学区房。

如今“多校划片”政策在北京逐渐铺开,学区房也没有以前那么保险了。

“多校划片”后学区房还能买吗?

东城、西城、海淀的学区房应该怎么选?各自有什么特点?

如何根据自家孩子特质和家庭情况精选学区房?


3月17日,西瓜说房成立一周年暨《2019解密北京楼市(第一季)》即将举行!

置换改善,换学区房是很多人的迫切需求,

本次活动中,将重点针对换房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选学区房需要避过的坑进行全面解答。


还有更多精彩内容等候大家!





以下为《人生七年》的故事详情:

1

阶层壁垒的确存在,眼界和视野将决定格局

14位被选中的孩子来自英国不同阶层,在节目一开始导演就做出了预判:每个孩子的社会阶级将决定了他们的未来。

“我们把这些孩子们聚到一起,因为我们想在2000年时看看英格兰的一个缩影,2000年时的工人和主管,现在都只有七岁。”

在中国,因为历史原因我们对“阶层”讳莫如深。

然而在英国,阶层文化被认为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人们热衷于根据个人的社会阶级、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以及相对应的富有程度,来划分所处的社会阶层。


在六七十年代,英国阶层划分很简单,“富人”、“中产”、“穷人”。

父母阶层的不同,直接导致孩子的三个方面天差地别:

1.接受教育的水平

2.生活习惯

3.追求理想的眼界和能力

影片中,上层阶级的富家三兄弟:

在私立学校读书的三人,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他们每天有着规律的作息,明确知道自己会上哪所中学,进入牛津剑桥然后成为社会精英。

7岁的查尔斯、安德鲁、约翰

当富家三兄弟每天阅读《金融报》、《观察家》、《泰晤士报》。

伦敦东区的工人阶级三姐妹:

这三个女孩在伦敦的同一所小学上学,虽然需要上舞蹈课,但是其实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的自由活动,老师并不会管她们。

7岁的女孩子们,会凑在一起谈论喜欢的男孩,兴高采烈地讨论以后要生几个孩子,幻想未来生活的景象。

7岁的Jackie, Sue, Lynn

穷人区贫民窟长大的孩子:

有人希望当驯马师赚钱,有人希望能有机会见到自己的爸爸,还有人希望能够吃饱饭少罚站少被打。

童年的尼古拉斯天真烂漫

孤儿院长大的保罗


西蒙是片中唯一的少数族裔,父亲是黑人,母亲是白人从小在孤儿院长大

虽然7岁的孩子大部分都天真浪漫,但从第一部纪录片开始,就已经感受到了不同阶级间深刻的差异。


第一集纪录片过后,人们已经意识到原生家庭的差异影响。

原生家庭所处的阶层,影响着这些孩子们对于未来的想象,并在之后持续影响他们的选择。

阶层界限的存在已经毋庸置疑,接下来人们希望知道,在未来的几十年里,随着教育水平和社会福利的改变,社会流动性真的会随之提高和改变么?

7岁的Jackie, Sue, Lynn

14岁的Jackie, Sue, Lynn

2

教育是家庭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现实比人们的设想更加残酷,要打破阶级鸿沟实现人人平等,不过是乌托邦式的想象。在这14个人中,大多数孩子的人生轨迹,就如同导演所假设地如预期发展。

上层社会的家庭给了子女们更多的人生引导,父母的界、格局、能力和人脉,直接影响了这些孩子们的人生轨迹。

在父母的引导下,虽然金钱帮助孩子有了更多了解大千世界的机会,但精神层面的耳濡目染比物质更为深远。

从小富家三兄弟就了解社会竞争,懂得合理规划。这些孩子更早掌握了出类拔萃的诀窍,一直走在求学路上的他们,有的成了律师,有的成为电视制作人,过着上层的优渥生活,受人尊重、家庭幸福。


中下层的孩子们并不懂得教育的意义,打架是他们最大的娱乐,对未来没什么打算,梦想就是少挨打,不挨饿。他们随意地辍学,早早地进入社会,经历了辍学、早婚、多子、失业等等底层命运。

步入中年,那些因各种原因放弃求学的采访者,多数会感慨上学时如果好好学习,就不至于为生活所迫,延长退休,靠政府救济金为生,也会有更好的出路。


富家三兄弟之一的安德鲁,在镜头前说:“人无法确定能留给下一代什么财富,但是至少可以确定,一旦给了他们好的教育,他们终生都可以受用”。


面对阶级差异产生的成长壁垒,在这14人中有一位名叫Nick的幸运儿,作为所有人物中,唯一一个从底层实现阶级跨越的案例,他既是打破阶级壁垒的特例,也是教育改变人生最好的例证。

镜头前的Nick并不其他孩子那般引人注意,他出生在乡村,每天需要走3英里的路去上学,从小缺少与社会的互动显得十分害羞。

14岁时的他一直把脑袋埋起来回避镜头,厚厚的玻璃眼镜下,还满是对未来的忧愁和迷茫。


然而,教育正在逐渐让他改变。

一开始,在一本关于行星的插图绘本里,丰富的色彩和有趣的故事,唤起了Neck对科学的兴趣。

一天,正同学们热烈地讨论航天知识,老师热情地鼓励Neck说:“你平时那么爱看书,一定很了解飞机的东西”。

老师不经意的话语,却让Neck感受到了信任与鼓励,从此越发痴迷各式各样的科技书籍,用心专研科学知识。他说,是这位老师的引导促使他进入了科学的大门。


21岁那年Nick顺利考入了牛津大学就读物理系。28岁时,因为英国紧缩学校经费,于是移民美国做核电研究,并来到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教书。

我们看着曾经害羞,不自信的Nick在走出牛津校门以后成为了一个充满自信,令人如沐春风的学者,见证了他从乡村小子到大学教授的转变。


当一个人接受了系统而正规的教育,拥有了知识,他的视野就会变得开阔,他拥有了更多的机会。

他可以依靠自己努力获得的教育资本”,轻松地突破本来限制他的阶层天花板,向更高的阶层流动。

龙应台曾写给自己的的儿子安德烈,告诉他读书的意义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什么是选择的权利?

皇上可以微服私访,富人可以体验多样人生,孩子可以通过“学农”体验农耕乐趣。

选择,从来是自上而下的。

而真正的底层人士,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被选择”。


《变形记》中,山里的孩子更像是被选择的“工具”

3

决定命运的关键:教育


清代有个文学家这样总结影响一个人命运的因素: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信仰,九交贵人十养生,十一择业与择偶,十二趋吉与避凶”


自隋朝开科举后,读书考试,接受社会认可的正规教育,成为了社会阶层流动的几乎唯一大道。


教育既是维护阶层不坠的护城墙,又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登云梯。


50年后的英国,随着社会发展,社会福利水平和教育水平大大提高了,然而阶层这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也划分的更细致,更牢固了。


根据BBC的调查分析,21世纪英国社会七大阶级的分类定义是:


决定一个人所处阶层的最重要因素是职业。

职业既决定了一个人的收入,又决定了一个人的“朋友圈”和知识结构。


而决定一个人职业的最大因素,是教育。


曾经有篇文章叫《任尔功成又名就,不及南城土豪五套房》。

用“砖本位”的财富观描述了今天教育贬值的现实。


其实,教育是变量,是增量,是未来从零到一套,从一套变三套,从五套房变成十套房的可能和希望。


事实上,更好的教育水平,是买房能力的保证。


而即便中国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2017年,我国的本专科学历人数已超9000万,这个数字其实已经挺大了。但和人口基数相比,仅占总人口的6.49%

根据研天下发布数据,按照学历划分,购房者中博士及以上学历占比2%,研究生占比7%,本科占比44%,大专及以下占比46%。

一线城市,“高学历购房者”现象更为明显。

根据链家研究院数据,以北京为例,相比2016年,硕士及以上学历购房人群比例由5.5%上升至13.6%,本科以下学历的购房人群比例由7.6%下降至4.6%,比例进一步缩小。

就连贷款,也是学历越高,贷款越多。

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北京博士后及以上的购房人群贷款额度为266.41万元,比大专及以下购房人群达贷款额度高出76.9万元,贷款成数高出8%。


教育比物质的影响更为深远


投资教育的本质,是为孩子上一份“学历保险”

为孩子构筑一张防止阶层下坠的安全网。


世间父母,都希望把最好的给孩子。

而一份良好的教育经历,是孩子最好的礼物。

好的教育能让孩子成为完整、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拥有更开阔的眼界和事业;更多的选择机会。


在北京,最好的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公办校。

东城、西城、海淀的公立重点高中垄断了绝大部分的高分数考生数。

想要孩子上好高中,就要考入“重点初中”,因为重点初中同样垄断了绝大部分的中考高分段人数。

马太效应在每个教育层次上都是如此明显。



而小升初是不统一考试的。重点初中很多实行根据“就近入学”的原则,

在“单校划片”时代,买了学区房,小学和初中学校就被锁定了。

买到“学区房”,就获得了九年的“优质教育”门票。

就可以上学区房对应的“重点小学”,并且无需考试就可以升入对应的“重点初中”。

这就是“学区房”的价值所在。


然而现在“多校划片”政策逐渐推行,学区房已经不再保险。


“多校划片”后学区房还能买吗?

东城、西城、海淀的学区房应该怎么选?各自有什么特点?

如何根据自家孩子特质和家庭情况精选学区房?


3月17日,西瓜说房成立一周年暨《2019解密北京楼市(第一季)》即将举行!

置换改善,换学区房是很多人的迫切需求,

本次活动中,将重点针对换房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选学区房需要避过的坑进行全面解答。

预约咨询

高学历精英团队为您服务
立即咨询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