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些高铁概念城市的房价要格外小心?
发布日期2020年02月21日 | 来源西瓜说房 |
1.
昨天一篇有关中国高铁的论文引发了一些担忧,文章作者来头不小,是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坚。
他在文章中提到:
截至2018年底,中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已达2.9万公里。人们通常只看到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的世界第一和高铁的快捷,却对事件的另一面——高铁债务和运营亏损的世界第一视而不见。
他担心,继续进行大规模高铁建设将给中铁总和地方造成更巨大的债务负担,成为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灰犀牛。
这篇文章中提到的一些数据确实挺触目惊心的。
比如,中铁总(原铁道部)的负债已经从2005年的4768亿元,猛增到2018年的5.28万亿元。即使不考虑高铁的运营成本,高铁的全部运输收入尚不够支付建设高铁的贷款利息。
说实话,这样的数据放到欧美国家可能会吓死人。
但在中国,即便中国高铁亏损再严重、债务负担再沉重、笨虎也一点都不担心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回想上世纪末的1999年,我们是怎样处置工农中建这四大国有银行暴露的1.4万亿天量坏账的?
财政部大笔一挥,注资华融、长城、东方、信达四大AMC,担保它们从央行获得6041亿元再贷款,再向四大国有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发行8110亿元金融债券,按1:1的对价购买不良资产。
20年前的1.4万亿,和现在的5.28万亿差不多;可我们的经济规模和财政收入都已翻了好几番了。
我们处理坏账和债务的手法也越来越纯熟。
贺铿先生讲中国地方债务有40万亿的规模。我们怕了么?没有。
40万亿都不怕,区区5.28万亿有什么好怕的。
拉动经济无非是靠投资、出口、消费。
消费和出口,强求不得,因为你没法逼着外国人或者老百姓买东西,只能用市场的手段去引导。
更何况现在美帝国主义逼人太甚,不妨暂且避其锋芒。
所以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依然是救市的不二法门。
由此产生的债务我们不必担心。只要不是外债,就总有办法处理干净的。
人多力量大嘛,你懂的。
2.
虽然完全不必担心中铁总的债务负担,但有一类资产还是要小心为妙。
那就是前两年大打高铁概念牌的三四线房地产。
安徽东南部的马鞍山算是一个典型的栗子。
马鞍山光环多的很:
合肥都市圈核心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长江经济带城市、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门户城市...
2015年底宁安高铁开通,坐高铁不到20分钟就能从马鞍山到南京。
这个消息似乎一下子就点燃了马鞍山的楼市。
2016年马鞍山平均房价从5000+涨至6500+,接下来的2017年又一口气涨到了接近10000+,品牌房企也纷纷加入到抢地大战中。
当时,无论是本地购房者,还是返乡置业人群,投资客看着节节攀升的房价,热情都被调动起来,生怕买晚了。
可是,2018年马鞍山的楼市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一路又跌回了6字头。
这两年冲进去的炒房客,最后都被高铁概念给套牢了。
任何金融资产,价格涨跌的核心逻辑都是大资金的进出。
马鞍山房价上涨真正的原因,其实是2015年开始的大规模棚改货币化安置,并在2017年达到了最高峰。
随着棚改货币安置规模在2018年开始萎缩,并且市场预期将要退出,马鞍山房价就从哪儿来回哪儿去了。
马鞍山是已经开通了高铁的城市,尚且如此,更遑论那些根本还没开通,只是有消息说将要规划的呢?
据笨虎所知,现在很多地方官员都在拼命跟铁总套近乎,类似于“跑部钱进”,争取本市也能规划高铁。
因为有了高铁规划,也就有了故事可讲,地价可能蹭蹭蹭往上涨,还可以带动大规模的投资。
政绩这不就有了嘛。
至于自己离任后,会留下多少债务,他们是不太关心的。现在地方上到底因为高铁花了多少钱,就是一笔糊涂账。
虽然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不会出现,但部分地区暴雷还是很有可能的。
3.
最后,一个小彩蛋。
李迅雷做过一个调研,在高铁开通之后:
从人口集聚度看,36个城市中有21个城市,常住人口的占比出现下降,其中京沪高铁沿线下降的城市为5个,而沿江通道高达70%的城市的比重变化为负值。
从GDP增速变化看,江苏的昆山,安徽的全椒、六安,湖北的巴东、潜江,山东的齐河、泰安、枣庄,重庆的涪陵、长寿、石柱等城市,开通前GDP增速高于全省平均,开通后则跑输了全省平均水平。
从公共财政收入的变化看,沿江通道上超过70%的城市公共财政收入对全省平均水平的优势,不仅没有实现放大,反而缩小了。
对比高铁开通前后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值可以发现,在44个样本城市中有29个收入比值出现下降,尤其是在沿江通道沿线城市中,除少数城市比值上升外,超过80%的城市比值下降。
也就是说,高铁开通后这些城市的基本面反而出现了恶化。这样的结果,恐怕和很多人的预期正好相反吧?
笨虎以为,这其实很好理解:
人口和资源流动是双向而不是单向的,高铁开通后,你说人是更愿意往高处走呢,还是往高处走呢?